往事并不如烟 :《红灯记》前世今生(上):电影《自有后来人》
著名军旅剧作家沈默君,那两部脍炙人口的影片《南征北战》与《渡江侦察记》均出自他的笔下。他也是电影《自有后来人》的编剧之一,只不过在这部影片中,他仅以笔名迟雨示人。原因是彼时他已被错划为右派,故其真名无法在银幕上出现。1961年,刚摘帽的右派沈默君被借调到黑龙江
著名军旅剧作家沈默君,那两部脍炙人口的影片《南征北战》与《渡江侦察记》均出自他的笔下。他也是电影《自有后来人》的编剧之一,只不过在这部影片中,他仅以笔名迟雨示人。原因是彼时他已被错划为右派,故其真名无法在银幕上出现。1961年,刚摘帽的右派沈默君被借调到黑龙江
1959年,长春电影制片厂看中了四川籍电影剧作家赵学彬发表的小说《我的羌族兄弟》,他曾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文工队员,亲身经历了当地建国后翻天覆地的变化,党和人民军队带领羌族群众翻身求解放的事迹,为其提供了丰富创作素材,据此他写出小说《我的羌族兄弟》,后改编为
影片由张天民编剧,讲述了渔民宁奶奶收养革命后代肖新国,26年后,宁海平、肖新国成为采油工人,宁海平揭开所在四十八队异常情况真相的故事,展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物命运。
影片聚焦于杨靖宇将军牺牲后的东北抗联艰难时期。当时东北抗联在日军残酷围剿下,处境极为艰难,却依然坚持斗争,这段历史充满了悲壮与英勇,电影以此为背景,旨在展现抗联战士的坚韧精神与崇高信仰。
影片根据何求所著独幕话剧改编。话剧上演后受到广泛好评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人曾在中南海观看演出。1955年春节前,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于彦夫将其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,把原剧仅局长办公室一景,扩展至办公楼、职工集体宿舍等多处场景。
1958年,党号召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,哈尔滨的林玉卿带领职工家属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建筑工程队,承建了哈尔滨电机厂职工宿舍等建筑,事迹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。剧作家丛深以此为素材写成电影剧本,后被改编为电影《笑逐颜开》。
1972年底,长影决定根据《铁人的故事》改编拍摄一部故事片。长影导演于彦夫任创作组组长,张天民任编剧,与大庆的卢泽洲等人共同创作剧本。50天后,1973年8月剧本初稿完成,后经两稿修改,1974年影片开拍。
影片以东北抗日联军斗争为背景,编剧迟雨(沈默君)、罗静(罗国仕)都曾下放至黑龙江850农场,对抗联事迹有所了解。沈默君摘掉“右派”帽子后,应长影导演苏里建议,开始创作反映北满抗联斗争题材的剧本,罗静也被借调至长影参与创作。他们根据搜集的抗联地下交通员故事,将“
1948年初冬,哈尔滨松花江畔发现一具女尸,死者是20多岁的赵洁珊,经法医鉴定为头部后侧中弹而死,系蓄意谋杀。警方最初怀疑是情杀,对与赵洁珊有过感情纠葛的男士进行调查后,未发现嫌疑人。后在死者身上的笔记本中发现一张写有“水道街10号、工厂街25号”的纸条,警方